配售型保障房加速入市,专家建议“筹集为主、新建为辅”。这一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,以下是具体分析:政策背景:完善“市场+保障”的住房供应体系,是构建房地产新模式的关键环节。2025年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,以需定购、以需定建,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,并加大配售型保障房的建设力度。多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,加速推进配售型保障房的供应,如广州、青岛等地已启动申购或选房工作。建议原因: 加快供应速度:通过筹集存量房,如收购存量商品房、法拍房、二手房等,可以快速将房源转化为保障性住房,缩短建设周期,更快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。相比之下,新建住房需要经历土地出让、规划设计、施工建设等多个环节,耗时较长。 降低建设成本:收购存量房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,避免了大规模新建住房所需的土地开发成本、前期建设资金等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障房建设的总成本。同时,也能减少因新建住房可能产生的一些隐性成本,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相关治理成本等。 优化资源配置: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量的库存商品房,将这些存量房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房,有助于去化市场库存,提高土地和房产的使用效率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,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。 满足多元需求:存量房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,户型、面积等也各不相同,能够为不同需求的保障对象提供更多选择,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住房需求。例如,一些位于成熟社区的存量房,周边配套设施完善,交通便利,对于购房者来说更具吸引力。实践案例:辽宁省计划在2025年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配售型保障性住房,运用相关专项资金,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,各地区选定地方国企作为收购主体,按需采购,按保本微利的原则配售。青岛则建立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管理制度,通过收购存量房等方式,已有2700户家庭纳入轮候库排序。
|
|